雖說甲子園歷史館按照名字就知道主旨是「在甲子園球場內所發生的歷史」,因此展區內容會分成甲子園球場本體、以此為主場的日職阪神虎歷史與高校野球三大區塊,我必須承認,我對阪神虎展區的興趣並不很高,因此在當天因腳痛的影響下,阪神虎的展區幾乎沒在看,大概拍個兩張照片證明「到此一遊」後就算帶過。但高校野球這塊,我是駐足許久,而且不管當時腳再怎麼痛也要硬撐著把每一個展示櫃與看板都仔細看過才離去。因為在我觀看棒球的人生中,「甲子園高校野球」是年少就刻進腦海,怎麼也無法抹去的重要印記。 對於我自己的甲子園高校回憶,如果要選定一個劃分界線,我會選擇以2005年夏天當作那個時間點。在那之前,我的甲子園回憶是以「文字+照片」為記憶載體,2005年夏季以後,則是跟現在的鄉民一樣,以「網路+視訊」作為主要的回憶依據。 這裡講個題外話,有時會很羨慕現在的小朋友們,他們如果想要知道、看到過去傳說中的選手影像、傳聞甚至原文的文字原始資料,
RSG雷神之鎚
只要在搜尋引擎上打上幾個關鍵字,不用三秒鐘就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資訊,比起我們在卅歲甚至卅五歲以前,要找尋同樣的資訊,要不得上圖書館用人工方式先檢索出自己預定要找尋的書本名稱後填寫借閱單請櫃臺幫你取書後查閱。或者就是要花大錢買各種工具書或光碟(進入電腦時代後,而且頂多一年更新一次,每次都得花同樣的錢買整套)先把相關資訊都查好,再去圖書館或研究單位找尋原始材料來佐證。 但,現在我看到的現象是:雖然有史上最方便的資料搜集系統,大多數人對資訊的尋求卻愈來愈被動。有些還好一點點,是把許多其他人已經寫出來的資訊「重新剪貼」後,變成一篇新文章。但這至少還有「親自動手」,更多的是明明在Google把關鍵字打進去後第一頁就有的東西,卻連這個動作都懶,還很名正言順的說「這是我出生以前的事情,我為什麼要知道?!」而且這樣的狀況,在擔任資訊提供第一線的記者也屢見不鮮,這讓我十分納悶與不解。 或許今年下半年,如果時機成熟,我真的會刻意用關鍵字google第一頁就能找到的資訊,做一個preview,為的就是給那些在記者會場只會問「這是誰」卻連動動手指搜尋都懶的那些棒球記者提供可以不需要用功就可以直接引用的「次原始材料」吧。 恩,牢騷發完,應該要講自己的甲子園回憶才是。 在古早古早,還沒有網路、甚至多媒體光碟的「前電腦時代」,不通日文且無法出國(當時役男是不能出國的)又想得知日本棒球資訊的唯一來源,就是透過雜誌與報紙。最早期是透過《體育世界》、《運動世界》裡面的專欄,以及《民生報》的日本編譯。前者的日本棒球幾乎都是由現棒球耆老張昭雄前輩所撰寫,而且張昭雄除了固定寫日本職棒,在春夏甲子園比賽期間,也會額外發特稿,這也是我最早知道日本高校棒球的紙本平臺,猶記得當時有篇介紹日本高校棒球的文章末尾這樣寫著:「如果有那麼一天,臺灣的青棒就算只有日本現在的百分之一,有三十支青棒隊存在(作者案:當時日本高校棒球總數還在三千多所,至於當時的臺灣,真正有青棒隊的學校-三間!),那就很好了。」在卅多年後的現在,臺灣確實有了超過三十支「正規訓練」的青棒隊,如果加上乙組,應該也有上百間高中職有組棒球隊,或許現在臺灣棒球的問題仍多,但如果時間拉長,現在臺灣的棒球環境已經遠比1980年代要「健康」太多。 1990職棒開打後,官方的《職業棒球》雜誌也應運而生,早期的《職業棒球》雜誌記得是在陳潤波的介紹下認識了日本知名棒球專欄作者「戶部良也」,並在《職棒雜誌》盛情邀約下答應定期撰寫專欄,這讓臺灣得以獲得更精確的日本棒球資訊,在戶部良也有系統的介紹下,對於日本高校野球、夏甲、春甲應該得知的基礎資訊也藉由《職業棒球》的專欄逐一介紹給讀者,而且因戶部先生在日本已經採訪多年,行文中也很自然的會提及一些著名的事件或話題人物,
信用版娛樂城
這些事蹟與人物名字雖然當年無緣得見影像,但已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藉由這次參觀甲子園歷史館,跟當年看張昭雄與戶部良也的文字一對照,整個形象馬上變的立體而深刻。 第一個要講的,是三沢高的太田幸司 會知道這個名字,完全是拜戶部良也所賜,記得是在某一期《職業棒球》雜誌的定期專欄中,戶部良也特別撰文介紹夏季甲子園,而且當時的專欄第一頁是放上半版的夏季甲子園全體球員聚集在球場中央的壯觀照片,再加上美編在照片上方弄上浮水印的「夏祭」兩個大字,這個版面構成至今仍印象深刻。 太田幸司是誰?他是昭和44年(1969年)第51屆夏季甲子園擔任青森代表三沢的主戰投手,而且從地方預選到甲子園決賽都是一個人完投到底,但當時的棒球觀念,主戰投手只要沒有被對方K.O.,幾乎就是投到底,為何太田幸司在日本高校史佔有非常獨特的地位呢?原因有二: 一、在該年的夏甲決賽,出現了首次的「決賽再試合」,也就是隔天再比一場,為什麼?因為當天的比賽,雙方(太田所在的三沢與松山商)兩隊總共打了18局,比數竟然維持在0:0!更驚人的是,松山商這邊好歹還有換投,三沢這邊卻讓太田幸司從頭投到尾,也就是說太田幸司完封對手18局!也難怪這場比賽比到延長十幾局的時候,據說有場邊觀眾已經看不下去,哭著吶喊「不要在比了,就讓兩隊並列冠軍,不是很好嗎?」最後在打完十八局後,大會裁定比賽平手終了,隔日再打一場來決定最終勝負。 第二天在賽前計分板公布名單時,三沢在守備代號「1」的下面仍舊放上「太田」的名字,這天他仍然完投全場,雖然最終在氣力放盡下以2:4不敵松山商。但兩天投滿27局的精彩表現,讓日本隨即興起了所謂的「太田旋風」。 二、太田幸司應該是日本高校棒球史上第一位具備「偶像魅力」的人氣球星。何謂「偶像魅力」?簡單的說就是可以吸引少女飯(fans,意思是成為某人或某個團體的迷,現在鄉民用語另有「粉絲」也是同樣意思),如果看當年的紀錄片,太田幸司應該是因為混血兒的緣故,長相並非典型的日本臉,
線上21點
而是略帶鷹勾鼻與深邃眼眶的外國男星風格,加上投手的標準身材,成為少女飯瘋狂追逐的對象。也成為日後荒木大輔、齋藤佑介等少女殺手型投手偶像的濫觴。 第二個看到展示品才重啟記憶的,是作新學園的江川卓。 會對江川卓有印象,是因為「郭源治」,還有……恩……《民生報》。 在郭源治赴日前期,還未轉成中日的守護神時,雖說每當郭源治拿到勝投,民生報必然會用大版面刊載相關報導,但只有跟一個投手對上且能夠纏鬥甚至拿下勝投時,不止會加大版面,而且還常放上彩色版,通常這樣的報導,裡面都會有「巨人」「江川」等字樣,到85年「二郭一莊」成形後,《民生報》更常用「江川剋星」這樣的詞彙來褒揚郭源治,當時我心裡有點納悶,
熊貓體育
這個江川到底是誰?有這麼厲害嗎? 後來當然查到這位「巨人的江川」名曰江川卓,但看照片身材稍微有點中廣,跟上身相比有點「腿短短的」,雖然有拿過投手三冠王、年度MVP,但職棒生涯只有九年,累積勝場135勝跟其他投手相比,
金好運娛樂城不出金
也不算特別突出。怎麼看也不像是可以拿來做為日本頭號先發王牌代稱的程度。 等後來看了戶部良也的專欄,以及日後補看的諸多記錄視訊,才知道為何在日本人眼中,江川的地位一直佔有很高的地位。 雖說這幾年在高校時期能丟出150甚至接近160的日本投手愈來愈多,但很多人仍然認為,假如純粹以總和能力來看,江川卓的的投球能力可能是歷年高中投手No.1的熱門候選-借用現代棒球統計學的統計項目,就是ERA+最高。會抱持這種觀點的人,會拿江川卓在高校時期曾創下9度「無安打、無失分」,其中更包含2場「完全比賽」來說嘴,證明江川卓不但球威遠超過當時高校棒球水平,而且控球、抗壓性等都十分不凡。 但這樣的超級投手,就是沒有在甲子園奪冠的命。 昭和48年(1973年),升上高三的江川卓,在春季甲子園雖然只差一步拿下準優勝,但春甲第一場就投出單場19K,
捕魚大滿貫
頭兩場完封的精彩表現下,任誰都認定擁有江川卓的作新學園不但是奪冠熱門,更應當一路殺進決賽。但沒想到第二場出賽就踢到鐵板,在與銚子商的比賽中雖然正規比賽的九局江川卓徹底封住銚子商打線,但作新學園的隊友竟也一分未得,當比賽進入延長後,球場上的雨勢也逐漸加大,這多少影響到江川的控球,最後在十一局下半滿壘時,江川卓投出「再見保送」讓銚子商大爆冷門擊敗作新學園,也結束了江川卓的高校棒球生涯。有趣的是,擊敗作新的銚子商雖然該屆僅到八強就敗退,但隔年首度使用金屬棒的夏甲,銚子商教練卻因善用鋁棒的打擊特性,發展出後人稱為「黑潮打線」的綿密打擊陣容,最終靠著打擊拿下昭和49年(1974年)的夏甲冠軍,陣中主力篠塚和典後來更成為巨人打擊主力。 寫到這裡,篇幅又爆倉了,但真正文字時期的主角-KK還沒寫勒,好吧,只好等下回了。影片來源:YouTube.com我的日本球場紀行2005 啟程之前 2005:出發&初抵東京巨蛋 2005:東京巨蛋(2)野球博物館 2005:東京巨蛋(END)門可羅雀的巨蛋球賽 2005:千葉海洋球場:2%的不足? 2005:西武巨蛋:困境中的病獅與十年前的美好 2005:初訪神宮球場之見證大學棒球新紀錄 2005(END):浦和球場&最後的不愉快 2012 2012夏:抵達&大阪巨蛋(1) 2012夏:大阪巨蛋(2):起伏的「蛋」史與消失球隊的懷念洋將 2012夏:大阪巨蛋(3):腹地有限的侷促空間感 2012夏:大阪巨蛋(END):Ichiro與歐力士的昔日榮光 2012夏:甲子園(1)初次朝聖 2012夏:甲子園(2)首次觀賽 2012夏:消失的大阪球場、南海鷹、與宮部美幸 2012夏:二訪甲子園之錯過的藤浪&日本看病記 2012夏:新幹線初體驗&我的行程安排 2012夏:福岡巨蛋(1)鷹城的動線 2012夏:福岡巨蛋(2) 2012夏:福岡巨蛋(3) 2012夏:福岡巨蛋(4)完善多元的大螢幕應用 2012夏:福岡巨蛋(END) 2012夏:廣島馬自達球場(1)路面電車、廣島燒與(前)市民球場 2012夏:廣島馬自達球場(2)原爆館 2012夏:廣島馬自達球場(3)路面電車、差點MISS的現場購票 2012夏:廣島馬自達(4)新球場內的懷舊 2012夏:廣島馬自達球場(5)「美式球場」的三要素 2012夏:廣島馬自達(END) 2012夏最終日:甲子園阿爾卑斯看臺 番外篇球場紀行番外篇:從日職球場看桃園球場的護網與欄桿設置 球場紀行番外篇:從日職球場BOX-SEAT位置看桃園新用餐區 2012夏番外篇(1):王貞治棒球博物館 2012夏番外篇:甲子園歷史館(1)簡介 2012夏番外篇:甲子園歷史館(3)我的甲子園中編 2012夏番外篇:甲子園歷史館(4)我的甲子園後編之網路年代 2012夏番外篇:甲子園歷史館(END)熱血的2006年,